mall inline badge
安靜是種超能力: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,話不多,但大家都會聽你說
商城承諾
15天鑑賞期
網路購物屬於郵購或訪問買賣的範圍,適用消保法七天鑑賞期,享有商品到貨次日起七天內無條件退貨解約之權益。
蝦皮商城提供優於市面上網路購物的鑑賞服務,首度推出「15天鑑賞期」,延長買家鑑賞時程的尊榮服務,降低您的時間壓力。

※提醒您,鑑賞期並非試用期,且不適用部分例外商品,詳情請參考消保法鑑賞期規範。
蝦皮安心退
蝦皮商城提供全新蝦皮安心退服務,統一由蝦皮作為買、賣雙方的中介者,協助審核退貨退款,買家可選擇物流取件、超商寄件退貨方式,且無須負擔退貨運費,退貨狀態可於蝦皮內即時掌握,讓您放心買、安心退。
正品保障
蝦皮商城賣家皆為簽署正品切結書之優質賣家,販售商品渠道皆通過確認。為保障買家權益,若於蝦皮商城上經蝦皮判定確認購買到假貨,蝦皮商城將以包含退款「假一賠二」的承諾,買家最高可獲得已支付的商品成交金額兩倍之款項(包含退款),增加買家信心,更替高品質賣家創造機會。
瞭解
15天鑑賞期15天鑑賞期
蝦皮安心退蝦皮安心退
正品保障正品保障
賣場優惠券
免運費
滿$249,免運費
運費:
$0 - $90
mall badge
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
9分鐘前上線
桃園市蘆竹區
3,015
商品
5.0
評價
47%
聊聊回應
查看更多
賣場優惠券可與全站優惠券一起使用,享受更多優惠!
商品詳情
版本類型
一般版
進口/非進口
非進口
語言
中文
遮蓋類型
平裝
出版社
方舟文化
出版年份
2018
出貨地
桃園市蘆竹區

作者:張瀞仁 ISBN:9789869581585 出版日期:2018-08-01 定價:NT$ 380 同事覺得你很安靜、老闆覺得你沒想法、家人覺得你沒朋友 內斂、慢熟的人,你可以怎麼做? 沒辦法承受瞬間注意力、 沒辦法被誇獎,會很不好意思、 沒辦法邀功、 沒辦法拍桌子吵架、 不好意思開口請人家幫忙、 不好意思打電話怕打擾人家、 沒辦法用力行銷自己、 沒辦法爭取福利、 不想當第一名,因為不想要太多注意力…… 一般人總認為這些特質會阻礙內向者的人際往來關係,讓他們不容易成功。 真是如此嗎? ▍這不是一本要你變外向的書! 誰說安靜的內向者沒有當「行銷專家」的本錢?誰說害羞的內向者無法勝任「國際慈善募款工作」?誰說話不多的內向者成為「職場導師」沒有說服力?本書作者以「內向者」的身分現身說法,描述了她長期以來與外向文化之間的搏鬥史,破解一般人對內向者的既定印象與框架。 事實上,「內向」並不等於「沒有野心」,也不會抵消工作能力,更不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。內向者擁有優良的協調能力與鉅細靡遺的思考力,能心無旁鶩地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,予主管、客戶及同伴強大的信賴感,同時他們還是非常好的傾聽者,能高度同理及體貼他人,擁有一位內向者好友如獲人生至寶。 ▍誰適合讀這本書? -打電話給客戶要寫小抄的你 -向主管口頭報告前得演練半天的你 -會議上明明游刃有餘還是會暗禱「拜託不要叫到我」的你 -跟同事哈拉也繃緊神經,深怕成為句點王的你 -升官加薪總擦板不進,苦無出頭天的你 ▍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技巧搶先看! ✔團隊合作,你可以不喜歡我,但你會相信我 ✔優雅地自賣自誇,行銷自己一點都不難 ✔開會要準備,好問題就足於讓大家聽你說 ✔採取健康衝突,使用讓自己舒服的方式明確表達立場 ✔出席活動不要怕,那是駕馭社交場合的第一步 與其強迫自己扮演滿場飛舞的社交花蝴蝶、咄咄逼人的商場強人、叱吒風雲的談判主將,內向者更需要的的是「精心分配自己的能量」與「慎選時機出擊」。了解內向性格,運用這項天賦優勢,你也能夠經營不需要刻意應酬交際,也不刻意討好彼此的新職場關係。 本書特色 ▲台灣第一本由國內作者撰寫、討論內向工作者的書籍 ▲收錄簡易版MBTI 職業性向測驗、提出職場各狀況的應對之道 ▲跨文化、跨領域職場經驗談,破解六大內向者迷思 ▲脫下迎合社會期望的包袱,發揮特質,你也能夠成為職場佼佼者! 書摘 | 你是個內向的人嗎? 風靡網路世界的芬蘭插畫家Karoliina Korhonen繪製《芬蘭人的夢魘》系列在網上流傳,她創作的漫畫主角Matti,正是一個典型內向者,心中天天上演無限的小劇場:「出門快來不及了,但走廊上有人怎麼辦?」「我想試吃,可是拜託銷售員不要跟我講話」「談事情就好,為什麼你要靠我那麼近?噢不!你還碰了我一下」當公車上鄰座者移到旁邊的座位時,他也本性不改地想著「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,讓他不想跟我坐?怎麼辦啊?」 Matti堪稱是內向到出名的代表,對我來說,只覺得「天呀!跟我好像。」 不管在學校或職場,我最常聽到的評語就是「很乖、很懂事、很成熟、做事很有效率,但是太安靜了」(前面的讚美通常不是重點)。不過跟乖寶寶的路線大相逕庭,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內向者如我,職涯卻與外向美國很有關係、工作經歷根本是跟外向文化的搏鬥史。姑且不論在美國求學與實習的經驗,回台灣後,我從事運動經紀工作,負責介紹台灣球員給美國大聯盟;之後再赴美,在美國州政府工作。即使後來在本土的長照非營利組織工作,也還是常跟美國方面聯繫開會,現在更是直接進入美國組織上班。即使過了這麼久,我還是覺得自己在美國的外向文化中顯得格格不入。而我的職涯一直都與行銷相關,行銷對象有人、有觀念、有專案,甚至是整個國家。內向的我必須站出去,與人建立關係,甚至要站在明顯的地方,讓自己被看到、被人家喜歡……每一樣都與我本來的個性完全對立。 再告訴你一件事吧!說道臺北各大飯店,我最熟悉的就是它們內部的洗手間位置,因為那是我出席社交場合時必須去喘息的地方。只要有重要會議或活動,我一定會緊張個三天三夜,遇到會被記錄下來的錄影、錄音、訪問則會焦慮更久。開會時被老闆點到問問題,不管多熟悉答案,腦中都會瞬間空白,總在兩天後才想到該怎麼回答那個問題最完美。 一般人通常會認為我們想太多、神經小條、反應慢、害羞、無法團隊合作,但事實上內向者只是補充能量的方法與外向者不同,內向者需要與自己相處才能恢復精力,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來取得能量。 有人認為內向是天生的,也有人堅信內向可以改變,包括成長環境、社會期待、教育方式、家庭與職業需求等,都可能將一個人訓練成更傾向內向或外向。從科學的觀點來看,目前說法不一,但比較普遍的認知是先天和後天各有影響──每個人都有內向、外向兩種體系同時運作,差別只是在哪個體系較占優勢、較常使用而已。然而要提醒你的是,即使是分類細緻、廣泛使用的MBTI職業性格測試,也只能把人分為十六類,而人類的心理特質分類絕對不只十六種樣子。「因為我內向,所以我會這樣」、「因為我內向,所以我不能如此」這種以偏概全的論述不僅危險,而且也會大大限縮發展的可能性。畢竟,內向者最需要的不過是了解自己,進而在生活中將自我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方法。 在社交活動前、中、後,你應該做些什麼? 社交場合對所有內向者來說,就像是戰鬥、照妖鏡、不得不參加的整人節目,你會在事先花一個禮拜焦慮、糾結、思索著要怎麼逃避;天人交戰一番後到了會場,三小時就像是漫長的三十天,你故作輕鬆、強顏歡笑、用盡力氣展現幽默、活絡氣氛,直到離開會場後終於氣力放盡,只想回家倒頭就睡。你一邊疑惑歷史上到底是哪個吃飽太閒的傢伙發明這種場合,一邊盤算著距離下次因為工作、家庭、好朋友湊咖而得要參加的社交場合還有幾天。 為了融入社會,我們也不是沒有努力過:在家裡練習社交技巧、逼自己參加活動之外,只要上網看到「三分鐘人脈術」或「輕鬆聊出好交情」這種標題,食指都會滿懷希望地點進去,但通常幾分鐘之後又悲傷地按下關閉視窗。常言道:「三折肱而成良醫」,我雖然稱不上醫生,但經過那麼多次挫折,也逐漸體會出為何這類文章對內向者的效用有限。如何應對進退並不是讀些文章、背誦些準則就可以搞定的,眼睛要直視對方、面帶微笑、以強而有力的握手留下好印象……這些我都知道,但我就是講不出話來呀!而且無論多麼輕鬆的聊天法都得硬著頭皮不斷地練習,缺少訓練只會漸漸忘記教戰內容,最後還是要回歸原點。 近年來,我常到各種場合分享,無論是十數人的企業社團或數百人的公開場合,最大的挑戰不是上台講話,而是上台前和下台後要怎麼與別人互動。尤其當我帶著某些內在期望時,例如希望可以募到多少款,或後續可以與哪位貴賓合辦什麼活動等,但剛開始時我常常發窘,只能扭著衣角微笑。 在累積許多傷痕之後,漸漸有人在初次見面的社交場合用「活潑、陽光、腦筋動得很快」等不可思議的詞彙形容我(很心虛,可是好虛榮呀)。如果你也是個內向者,我倒可以分享把社交場合變主場,或至少不會是戰場的實用方法。

聊聊
加到購物車
立即購買